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从自己历史中找到今天的影子,从历史的传统中寻找到源头和对现实问题的答案。廉政兴国是恒古不变的历史定律,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之中,同样有其清晰的发展脉络。
走进临淄•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审视齐文化中浓墨重彩的廉政元素,探寻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廉政”的重要源头,重温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力量,能够更好地促进党员干部对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文化自信和发展力量。
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临淄区是齐文化发祥地,2008年,区纪委监察局挖掘整理齐文化廉政思想内涵,依托齐国历史博物馆,建立了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2011年11月,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被山东省纪委命名为山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基地建成以后,先后有5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到基地参观学习。2016年,区纪委监察局借齐文化博物院建设之际,重新规划建设了临淄•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基地于9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基地设置了姜太公、管仲、晏婴、田齐等六大展区,通过雕塑、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光影、多媒体、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沿齐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了廉为政本、勤俭持政、以人为本、以法治国等齐文化廉政思想精髓,展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重要源头。
姜太公展厅: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之君,同时也是齐文化廉政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廉政思想和廉政措施开齐国吏治之先河,对齐国由一个盐卤穷僻之地变为富强之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对齐国后世的贤君明相产生了重要影响。
姜太公的廉政思想主要记载于《六韬》一书中。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化人、以身作则、善于纳谏,尊贤尚功、以廉选贤、以廉察吏,崇尚法治、以法治吏,爱民富民、重视民心。姜太公的廉政思想大胆、创新、务实、具体,不仅涉及了为政者不愿触及的君主利益,首次对君主明确提出廉政方面的要求,为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倡导廉政之风、实施廉政措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官吏队伍廉政建设、依法促廉、爱民施政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颖务实的观点和措施。
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的国力进一步强大。姜太公先后平定武庚叛乱、徐淮之乱,立下两次安周的盖世功勋,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齐国的版图超过了五百里,被授予“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的权力,齐国成为具有征伐大权的东方盟主国家,为后来齐国的称霸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利条件。
管仲展厅: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尊其为“仲父”。管仲辅政40余年,务实变革,勤廉善政,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被誉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的廉政思想主要记载于《管子》一书中。其核心内容是:首次赋予“廉”全新的政治含义,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纲领,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理论。重视为政者的个人修为,提出为政者应做到节俭戒奢,废私立公。首次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注重依靠法纪加强对官吏的廉政监督,规范从政行为。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实行爱民、富民、顺民的施政措施。
管仲继承了姜太公的廉政思想,创造性地把“廉”与政治联系起来,将“廉”作为治国的基本纲领——“四维”之一。在此基础上,依靠务实的廉政举措来保障其“禄贤智”、“授有德”、“察能授官”、“以人为本”等富国强兵之策的有效落实,促进了齐国的迅速崛起。其辅政称霸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齐文化廉政思想的实践、发展的过程。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晏婴展厅:晏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时为国相,辅政长达58年。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以清廉节俭,忠君直谏著称,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廉相。
晏婴的廉政思想主要记载于《晏子春秋》一书中,其核心内容为: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廉政”的概念,倡导廉为政本;首提“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民本施政;主张为政者要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注重构建廉洁的官吏队伍;崇尚清廉节俭,并躬身力行作廉洁表率。
“廉政”一词最早出自《晏子春秋》,晏婴最早诠释“廉政”概念。他说:“廉政而长久,其行水也”,为政者清正廉洁的品行,就如同清清的流水一样美好。一旦它被污染变浑浊了,就不会有好的前途。只有永保清澈,才能有长久奔流。可见,清正廉洁是为政者的基本品行,只有保持这种良好品质,才会有发展有前途。晏婴还强调说:“廉者,政之本也”, “行廉不为苟得”,即廉为政本,廉洁是为政的根本所在,是官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做到廉洁就不能违背道德和原则去谋取钱财和利益。可见,晏婴主张的“廉政”就是为官从政廉洁不贪、公正无私之意,不廉之人不能为政,不廉之政难以长久。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廉政”意思是一致的。
晏婴一生清廉节俭,衣求蔽体而不求华美,食求温饱而不搞浪费,住求栖身而不好奢华,车以代步而不求炫耀,为齐国节俭风气的形成做出表率,也成为历代节俭楷模。
晏婴在辅政期间,竭力倡导廉为政本的执政思想。晏婴一生清廉节俭、爱民施政,并能力谏齐君,身体力行,深得民心。得益于晏婴的忠心辅佐,齐国“外无诸侯之忧,内无国家之患”而显于列国。孟子评价其为“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齐景公有言曰:“无晏婴政不清,无田穰苴国不宁。”
田齐展厅:公元前391年,齐国历史进入田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有齐威王、齐宣王等君主励精图治,文化上有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政治思想文化空前繁荣。齐文化廉政思想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为后世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系统丰富的廉政思想借鉴。
稷下学宫兼具政治和学术性,诸子百家汇集于此,“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针对政治时事,自由辩论,并竞相献策齐君,提出为政者要清廉律己、节俭戒奢、以法治吏、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同时,稷下学子百家争鸣,互相问难,相互融合借鉴,不仅继承和丰富了齐文化的廉政内涵,而且也促进了齐文化廉政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实践,加速了其历史传承的过程,使我国自秦以后,每个朝代的廉政思想都可以从齐之稷下找到源头。因此,稷下学宫的繁盛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学术、文化方面的一大盛事,更是齐文化廉政思想乃至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页。
基地在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古今结合,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齐文化廉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注重紧密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要求,在启示厅设置了“德廉测试”、“廉政承诺”等多媒体互动场景,参观者可以参与其中,接受传统廉政文化和当前反腐倡廉新要求的学习。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临淄•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搭建了一个以古鉴今的崭新学习平台,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坚定理性信念,筑牢廉洁底线。